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1909年10月28日-1992年4月28日,生於英國英格蘭的畫家,為同名的英國哲學家後代,培根的畫給人有種陰暗、犀利、強烈、詭譎、憂鬱的印象。他本身是家中第二小孩,也是位同性戀,在他出生的年代英國對性向還是趨於非常保守的年代,同性戀行為是會坐牢的,再加上他的父親對他特別的嚴格,各種不愉快的童年,讓他個性更加陰沉,有種憂鬱的氣質。
由於他的畫常是全黑或是沒有背景邊框的呈現方式,在畫主題上也挑選較強烈的顏色作對比,讓畫中的主題特別有立體感,跟背景相呼應在視覺上特別有立體感,像是在現實中觀看著從黑暗中走出來的怪物,如噩夢般從不可預測的黑暗走出來。據說科幻電影裡的異形和恐怖片的地獄使者也都是參考培根的畫中怪物去做刻劃的。最近看到他的教宗collection草稿又被拿出來拍賣,這系列也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覺得很有意義。
他的畫比較像是將人性最恐懼,最黑暗的一面直接在畫中表達出來。地球存在幾億年,在人類文明開始,古文明多神論,再到西元前1500年開始第一個宗教猶太教,西元開始(耶穌誕生為西元1年)基督教,再來一連串其他延伸宗教,歐洲大陸中世紀(約西元500年前後)天主教的教宗,擁有的權利是最大的,因為當時教宗為神的代言人,連皇室貴族都不能反抗教宗,前後也因為爭奪權力,和國與國的資源,貿易等等因素,教宗也發動了多次十字軍抗戰,凡參與戰爭的能被神赦免出身就帶的罪,還能上天堂,甚至在戰役中多數都是兒童兵,年約10-14歲的孩子們上戰場。十字軍東征長達300年後才停止。這以宗教和神之名操控人民思想的教宗,也許在培根眼裡就是活脫脫的魔鬼代言人吧,他只是比較誠實畫出來而已。
培根讀很多尼采的文學創作,尖叫的教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間的創作,或許有種對生活焦慮和不安的呈現,上帝之死的表現。培根晚期也說過,"他認為生活本身沒有意義,是我們在自己的存在中給其意義"
存在主義者對後來宗教的存在認為是沒意義的,因為一件事件意義都是人給的。
其實這幅畫的前身是16世紀教皇英諾森十世1649-50,是由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畫家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維拉斯奎茲畫的。培根後期再創作。維拉斯奎茲當時幫教宗畫這幅畫像後,教宗本人並不喜歡,所以沒有將這幅畫掛起來,因為他覺得畫得太像了自己看都不舒服,這幅畫似乎把教宗最深處的個性也都畫出來,人說相由心生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維拉斯奎茲當時還畫了很多皇室貴族的畫像,貴族們都是近親通婚,為了保留貴族血統,所以貴族們多體弱多病和身體有殘缺。其中一幅侏儒貴足畫The Dwarf Sebastian de Morra,(1645)畫中人物怎麼跟權力遊戲的小惡魔Tyrion長一模一樣呢?